{###_lovefzr/12/1813063294.jpg_###}

這是兩廳院2010國際藝術節
我所欣賞的第一場戲劇演出
看完後對很多細節的部分感到很驚豔
像是燈光設計、服裝設計、優人神鼓
唐美雲老師還有鄭和的啞巴侍從-費信
現場演奏多項樂器的音樂家-迪奇‧蘭德利
無論是薩克斯風還是笛子 都充滿著味道


第一次看到《鄭和1433》的宣傳短片



令人肅穆的擊鼓聲和沒有溫度的燈光
很奇怪的兩個念頭促使我去購票觀賞
可能是聽馨君說看到他們進場彩排吧
一種…分外熟悉的親切感 油然而生
雖然 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毫無概念
但也因為這齣戲讓我對鄭和
和該時期的歷史有了點認識

鄭和原是雲南被俘擄的回教徒
他是穆罕默德的第三十七世孫
12歲遭到去勢其後為明朝大將
第一次到第六次下西洋幾乎都
只是間隔了兩年就又出航一次
第六和第七次下西洋相隔六年
於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卻過世了
1433年的某一天
海上逆向颳著東北季風
呼~ 呼~ 呼~

這是一齣具有超現實感覺的戲
儘管劇本核心是圍繞鄭和打轉
可是 呈現卻不是單敘述歷史
是用象徵方式去展現鄭和心境
所有一切 都是如此的中性
就如同《演前導聆》耿一偉老師所說的
「請用看繪本的方式感受鄭和內在轉折
而不是抱持著閱讀歷史的態度來欣賞它」
導演-羅伯‧威爾森用燈光象徵鄭和心境的種種


服裝設計-葉錦添說:導演在服裝追求一種極簡
2010年一月份在PAR雜誌專訪《鄭和1433》
服裝設計-葉錦添大師有段話描述得極為恰當
「威爾森追求一種極簡的狀態,
把有特色的東西都抽離掉,
甚至人性也被剝除,尋找中性、質感無定狀的形象
,…,不要拘泥於中國文化背景,
而是以『無色無味』的抽象線條切入對比」
整齣劇在服裝部分完全看不出明朝的感覺
要不是該劇命名為《鄭和1433》的話
根本沒有人知道演出人物是處於明朝
而且鄭和的兩位侍從 誰是啞巴費信
直接從服裝和肢體動作就可以看出來


全部的演員確實做到「演」這個動作
因為 他們完全都沒有說半句臺詞
全都是由扮演說書人的唐美雲
用說或唱的方式來轉述
鄭和的心情和歷史演進
她多重角色詮釋顛覆大家想像
時而驚嚇 時而逗趣
時而歇斯底里呢喃著
更為絕妙的是
在臺詞的部分用了很多中國的詩和詞
例如:李白、杜甫、胡適甚至有美國國歌呢!
而且都是用臺語發音


至於 在配樂部分
揉合東、西方元素
大神鼓、鑼、編磬、非洲鼓 (鄭和)
長笛、薩克斯風、小鵝笛 (一種陶製甘藷型笛)
兩者相互撞擊摩擦
搖擺、夢幻、藍調的自由爵士樂
曲風、優人擊鼓聲和歌仔戲唱腔
三者混搭出一種說不上來的奇妙



正如同一個東方大使-鄭和
到其他異國間做交流一樣
跨界合作想必會激盪火花


該齣劇碼真的很好看
就算下半場鄭和再見心上人-麗波公主那一幕
不太清楚導演的詮釋而稍嫌沉悶之外
看完後真的覺得很棒
有看到新意 很值得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veFZR 的頭像
    loveFZR

    loveFZR的部落格

    loveFZ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